術前到術後,那些你應該知道止痛大小事,常見問題。
術前到術後,那些你應該知道止痛大小事,常見問題。
pain_qa_radio

臨床診治上,病人常常在手術前問我:「開這個刀會不會很痛?」但其實疼痛是一種主觀感受,通常醫師只能憑以往同樣手術類型,患者回饋的經驗做評估。近年來,隨著生活水準提升,一般大眾對於醫療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,因此「疼痛控制」也逐漸受到醫界的重視。目前最新觀念指出,「止痛」不應只用單一方式控制,而需採取「多重模式(Multi-modal)止痛」。

例如傳統術後患者,多數會採用嗎啡藥物單一方式止痛,但卻常有嘔吐、噁心等副作用,而「多重模式止痛」則集結傳統嗎啡、消炎止痛藥物、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等方法,針對個人不同生理條件、手術部位,施予最好的止痛效果,且副作用較傳統輕微。

(國泰麻醉科-李欣恩醫師 提供)

 

強忍術後疼痛,其實是錯誤的觀念!醫界臨床案例中,更有不少患者,開完刀後頻頻喊痛,卻又不肯接受疼痛控制,而導致種種後遺症,如:急性疼痛演變為慢性疼痛,術後不敢活動,延後復健時機恢復緩慢,嚴重者甚至因為疼痛,刺激交感神經興奮,血壓升高而中風,甚至因突發心肌梗塞而過世。

以上情形在在顯示疼痛是身體發出的一種警訊,若稍加輕忽,很有可能變成引燃健康危機的導火線。因此,規劃良好的術後疼痛控制,也應列入手術前與醫師溝通、評估的事項。(國泰麻醉科-李欣恩醫師 提供)

依據多年臨床經驗觀察,許多剛結束手術的患者,在麻醉退去、全身清醒後,過了一到兩天還遲遲不敢下床走動,就怕一舉手抬足,會拉扯到傷口引發劇烈的疼痛感。實際上,術後24小時後,就可嘗試儘早下床活動,除了能增加腸胃蠕動、幫助排氣,也能預防肺炎,更能早期開始術後復健,對患者的術後復原有益無害。以膝關節手術舉例,良好的疼痛控制更是必須,因為患者於術後就要開始做復健,若因懼怕疼痛沒有做復健,便會直接影響到後續膝關節的復原。

所以,術後的疼痛控制是現今治療上非常重要的一環。依據多年臨床經驗觀察,許多剛結束手術的患者,在麻醉退去、全身清醒後,過了一到兩天還遲遲不敢下床走動,就怕一舉手抬足,會拉扯到傷口引發劇烈的疼痛感。實際上,術後24小時後,就可嘗試儘早下床活動,除了能增加腸胃蠕動、幫助排氣,也能預防肺炎,更能早期開始術後復健,對患者的術後復原有益無害。以膝關節手術舉例,良好的疼痛控制更是必須,因為患者於術後就要開始做復健,若因懼怕疼痛沒有做復健,便會直接影響到後續膝關節的復原。所以,術後的疼痛控制是現今治療上非常重要的一環。(國泰麻醉科-李欣恩醫師 提供)

每個人對於疼痛都有主觀的感受,也因此,目前臨床醫師習慣於利用「疼痛量表」,從0分不痛到10分最痛為區間,請病人填寫後,再進行評估:

原則上臨床進行疼痛控制評估,還是會以病人主觀感受為主,其次麻醉醫師還會透過觀察心跳、血壓等數值,去進一步分析,來施予合適的止痛方式。

(國泰麻醉科-李欣恩醫師 提供)

目前臨床止痛方式,可分為三大類:口服止痛藥、肌肉或靜脈注射止痛藥以及病患自控式止痛(PCA)。其中,口服有分長效、短效;肌肉或靜脈注射止痛藥也有短效與止痛效果長達7天的長效類型;而自控式止痛又分為靜脈注射與硬脊膜外注射。

目前術後止痛方式與藥物相當多元,各自又有不同的適用情況與副作用,使用前仍需專業醫師的建議。有鑒於考量每位病患的體質、身體狀況、手術方式等條件不盡相同,應由各醫院術後止痛小組中,曾受專業訓練的主治醫師,依評估結果提供對應特定術後病情的最佳專業選擇!

(國泰麻醉科-李欣恩醫師 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