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71292275d129e4cfaf5ce1d04be14d0-300x225

淺談疼痛控制

臺大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暨臺大醫學院麻醉學科教授孫維仁醫師

談到術後疼痛,人們往往有既定觀念,認為傳統開刀手術所留下的傷口,要比微創手術留下的小傷口疼痛指數高,但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迷思。舉例而言,現代用微創手術治療肺腺癌,表面上只開兩個洞,事實上裡頭是進行一部分的器官切除,也屬於大型手術。

因此,術後疼痛並不能只單純以外觀傷口大小做判斷,仍須綜合裡、外手術內容做評估處理。手術的前、中、後又可稱作圍術期,圍術期後的疼痛又可分為三階段:

第一階段:是手術結束後,病人在恢復室期間,神智開始恢復、神經系統開始接管身體的過程。此時因身心無法立即適應手術帶來的組織破壞與改變,除了導致不適感外,還會伴隨而來第一陣強烈的疼痛。

第二階段:是住院期間,約術後8小時後到七天的過渡期,此段期間如能做好疼痛控制,幫助病人及早下床活動,就可以加速復原的速度。

第三階段:是少數病人開完刀後,出院後傷口仍持續疼痛,無好轉現象,這在臨床上便歸類為「慢性疼痛」,需再就醫接受長期治療。

目前臨床上針對圍術期後的疼痛,分別有對應的止痛方式。在處理第一階段的強烈疼痛時,通常會使用將傳導疼痛神經阻斷的介入性療法,搭配常見止痛藥物,這樣的作法又稱為多模式鎮痛,是目前的趨勢主流。

當進入第二階段,疼痛感逐漸下降後,常見會採用PCA、靜脈注射方式止痛,又或者近一年來新推出注射一次可維持3~7天效果的止痛劑,多元種類的選擇,目的都是為了降低病人的疼痛感,促使儘早脫離臥床、加速復原。

總而言之,人們接受手術目的在於治癒疾病,若因術後疼痛而生活處處受限,便無法進入康復的狀態。現代醫學科技先進,如民眾有動手術之需求,其實不用再為了術後疼痛而卻步,只要相信醫療團隊,於術前善加諮詢溝通、選擇適當的止痛方式,便能減少手術對身體的影響,及早恢復健康。

轉貼自健康醫療網https://www.healthnews.com.tw/article/39255